非凡十年·郓城党史史志答卷
2024-12-02 10:00:00 来源:本站 浏览:129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郓城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抢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事争一流、唯旗是夺,与全国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持续赋能、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民生福祉厚植增优,奋进的郓城是新时代中国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作为党史史志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届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讲话精神,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坚持党有所需、史有所为,扎实开展党史史志工作,先后受到省党史、史志系统通报表彰7次,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彰1次。

一、扎实开展党史史志工作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姜凌刚书记提出开展“六个一”工程,编纂一部记载郓城党史革命史的资料汇编、拍摄一部反映郓城人民革命建设史的专题片、开展一次红色资源普查、编制一套红色遗址遗迹保护规划并逐步实施、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培树一个红色大讲堂党史教育品牌等。

1、编纂一部红色书籍,即《红色郓城》。 包括《红色郓城之一——郓城红色记忆》《红色郓城之二——郓城红色历史印记》,《郓城红色记忆》收录郓城革命儿女、爱国民主人士、党政军领导人等书稿资料约33万字。《郓城红色历史印记》收录郓城红色遗址的图文介绍,书稿5万余字。2021年11月,由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开展一次红色资源普查,健全完善红色资源档案。与县文旅局和乡镇街道结合,对全县范围内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排查统计登记造册,共普查出红色资源38处,通过认真调研、资料查找与信息确认,全县现有可利用红色旅游资源21处,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在郓城早期活动建立与发展旧址9处、重要战役战斗遗址2处、党史人物事件旧址故居3处、纪念馆及纪念碑7处。研究制定保护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和保护。

3、联合县文化和旅游局,打造一条红色旅游路线。与县文旅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结合,推进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提升改造;同时助力修复八路军115师指挥部旧址、大杨集烈士塔等红色遗址,打造郓州博物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大杨集革命烈士纪念塔—郓城县早期党组织纪念地(大渚潭学校党支部旧址)—八路军115师指挥部旧址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4、联合县融媒体中心,拍摄一部记录片,即《郓城:战略大反攻的出发地》。该片时长60余分钟,情景再现1947年7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解放郓城的光辉历史。

5、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向帮包的张营街道十二里铺村赠送《中共郓城地方革命史》《郓城县志》《郓城乡村志》《郓城年鉴》《郓城县情》等党史史志成果。提供读志用志服务,协助山东师范大学调研团完成红色郓城调研,为县委组织部、水务局等部门单位提供查询服务50余次,为丁里长王兵马集村编写村史等提供资料。

(二)修史编鉴工作取得新突破

1、编纂出版了《中国共产党郓城县历史大事记(1997—2016)卷》《中共郓城年鉴》等党史成果。《中国共产党郓城县历史大事记(1997—2016)卷》获得全省优秀党史成果三等奖。联合县委组织部,编纂出版《非凡十年·郓城答卷》画册,采用图片近500幅,展现党的十八大来郓城取得的非凡成绩,激发激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

2、连续10年编纂出版《郓城年鉴》,实现县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当年出版,公开发行。《郓城年鉴(2016)》先后在全省优秀年鉴评审活动和全省优秀史志成果评审活动中获奖,受到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和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彰。连续7年编纂出版《郓城县情》。《郓城县情》是推介郓城、宣传郓城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各级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外地客商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郓城、认识郓城的渠道和窗口。2020年,编纂出版《郓城县历史文化村镇》。此书收录郓城县境内148个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村镇,记载文化村镇的基本村情、建置沿革、姓氏人口、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内容,是郓城地方史志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联合

3、重印《郓城县志(1840—1990)》。对明崇祯《郓城县志》、清康熙《郓城县志》、清光绪《郓城县志》、民国《郓城乡土志》进行点校的基础上,出版《明清郓城县志》,填补了郓城旧志整理工作的空白。

4、举办全县乡镇村志编修培训班,启动《中国名镇名村志》《齐鲁名镇名村志》编纂工程,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市率先完成第一部村志《石堂村志》的编纂出版发行工作。协助指导完成《后刘庄村志》《樊坝村志》的编纂出版工作。协助完成《郓城县人大志》《郓城县工会志》编纂出版发行工作。

5、内强业务素质。学习青岛党史研究院的先进经验做法,对标先进找差距,立足郓城实际,我中心开展“党史我来讲”“同讲一堂课”系列学习活动,每两周集体讲课,围绕党史业务课题,进行政策解读、理论研讨、案例分析,以讲促学、以学提能。共开展“党史我来讲”系列活动20余次。  

(三)党史史志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

1先后为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和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规划设计院、县发改局、规划局等部门单位提供志鉴资料60多次,为郓城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水浒好汉城、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魁星巷历史文化街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县规划、宋金河二期、郓城“千年古县”申报、郓州博物馆布展、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布展、东溪湿地、大唐发电等项目提供服务1500余次,服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5000余人次。

2、搭建宣教平台,开展党史主题宣讲“六进”活动。组建100人的党史宣讲团,抓好主讲队伍。抓好对思政教师、党史联络员、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博物馆讲解员等队伍的联动,发挥他们在党史宣传中的骨干作用。打磨《中共郓城地方革命史》课件,开展党史主题宣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六进”活动。党史主题宣讲走进县妇联、县志愿者协会、县总工会、华宝食品等部门单位企业,宣讲80余场次。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录制《郓城攻坚战》微党课。通过青年党员的讲述,再现郓城党史上的重要战役。与县文旅局联合举办庆“七一”党史流动图文展,图文展精选图片近100幅,制作展板40余块,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历次党代会、郓城县历次党代会以及郓城在党领导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览采取巡展的形式,把党史教育课堂搬到广大党员干部身边。

3、为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郓城攻坚战》提供文字资料历史素材,该电影在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播出。协助县委宣传部完成央视《郓城影像方志》的拍摄工作,2020年1月,《郓城影像方志》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该片从历史、文化、风俗、人物等角度阐释郓城历史文化,以影像的方式为郓城立传,讲述郓城故事,展示地域特色,打造属于郓城的“方志影像名片”。

4、信息宣传工作实现新跨越。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被省史志办评为山东省情网先进供稿单位,受到省史志办通报表彰。其中,2018年省情网采用信息量位居全省各县区第4位。根据《山东省2011-2015年党史工作规划要点》,撰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郓城县为例》和《供销合作社在建国初期的历史作用——以山东省郓城县为例》两篇千题攻关工程项目,其中《供销合作社在建国初期的历史作用——以山东省郓城县为例》一文在2013年菏泽“忆党史、感党恩、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有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被评为全省党史部门党史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5、成立郓城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并发展会员53人,协助县委宣传部组织郓城县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中国梦·新时代·跟党走”百姓宣讲大赛,到县检察院、县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单位开展党史宣讲活动,培育红色大讲堂党史教育品牌。

(四)高质量完成省、市党史、史志系统工作

1、完成了亓巧玉、冯昌武两人的“千人立传”工程项目。上报了原郓城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尹逊远口述史——《郓城县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情况》。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市(地)、县委书记口述历史”——郓城县原县委书记刘涛、司黎明、刁钺等同志的工作笔记和重要讲话文件的征集、甄别与整理工作。完成“改革开放以来县委书记口述历史”——郓城县原县委书记刘文林、刘金、张兴民、王永华、侯成君、高木斗、阎世海七位同志口述史的编修工作,上报省委党史研究院。

2、完成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片《红色齐鲁365》中郓城部分文字撰写工作。

3、完成《中国共产党山东省菏泽市组织史资料(2012—2017)》《菏泽市党史教育基地概览(青少年读本)》郓城部分的编纂工作。

4、完成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大渚潭小学党支部旧址、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郓城县革命烈士陵园4个党史教育基地材料上报工作。其中,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郓城县革命烈士陵园被命名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大渚潭小学党支部旧址和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被命名为菏泽市党史教育基地。

5、连续10年做好《山东年鉴》、《菏泽年鉴》郓城部分13万余字供稿工作。

   二、经验总结

(一)领导重视支持是党史、史志工作有所作为的基础

郓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史志工作,全力为党史、史志工作排忧解难,清障除碍,为党史、史志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多次专题听取党史、史志工作汇报,召开会议对党史、史志工作进行指导,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关心支持党史史志工作强调要将“一纳入,八到位”落到实处,特别是在人员配置和财政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队伍建设是党史、史志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特别重视党史、史志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扎实做好党史、史志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加大对优秀党史、史志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力度,对工作表现突出者,优先选拔任用,让有为者有位,让党史、史志工作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在选人用人导向和优化配置上下功夫,招聘高层次人才2人,硕士研究生达到3人,本科率100%;通盘考虑,适时换岗锻炼,换岗锻炼3人,选拔任用干部3人;强化专业训练,在提高专业素养上下功夫,开展“党史我来讲”“同讲一堂课”“党史业务大练兵”系列学习活动目前,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工作队伍在人员组成、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上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人才队伍布局的阶梯化,为今后顺利完成各类志鉴编纂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度建设是党史、史志事业欣欣向荣的保障

编鉴修志是一项浩繁复杂系统工程,线长、面广、量大,必须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党史、史志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结合郓城实际,先后研究制定《郓城县地方党史、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郓城县党史、史志工作管理暂行办法》、《郓城县党史、史志工作考核办法》、《郓城县志书年鉴组稿编校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实行开门修志,善于借力、借势,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调动有关部门单位参与编鉴修志工作的积极性,为党史、史志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创新团队管理机制,实行“分工包干制”,以实绩论“英雄”并与评先晋优挂钩。充分调动了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起干事创业的潜能,促进了党史、史志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红色精神、方志精神的传承弘扬是党史、史志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  

党史、史志部门是“艰苦、辛苦、清苦”的“冷部门”,党史、史志工作是“寂寞、冷清、枯燥”的“冷板凳”,个别部门单位认为党史、史志工作无所谓,不配合党史、史志工作,这些都是对党史、史志工作人员的严峻考验。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坚持集中学习教育常态化,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思想观念。通过教育,使每名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争优创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党史、史志工作中。面对人员少、经费少、工作量大的局面,工作人员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精神,迎难而上,抬高标杆,自加压力,敢于突破常规,善于把握机遇,从而在发展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将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充分做好党史史志编研和宣教工作,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发挥好史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作者:

王琰,中共郓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

艾霏霏,中共郓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关键词: 菏泽市
最新TA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