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9-12-09 20:27:00 来源:本站 浏览:38603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发展思想的提出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中心,发展,思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的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回首历史不忘本性的高度自省,牢记并努力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高度自觉,保持优势并长期执政的高度自信。这样的高度自省、自觉、自信,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创造出能够让人民充分享有的发展成果。创造丰富成果的发展实践,需要先进的发展思想来引领。发展为了谁、发展由谁享有,是树立新发展思想必须解决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高度凝练和深度概括,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
    (一)从哲学角度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从哲学角度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基础学科领域来论证这一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民的实际生活过程,也就是人民的实践活动过程。人民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精神文化财富,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列宁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靠社会精英、上层统治者等少数力量,而是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激发群众的力量,使群众的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中,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发展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矛盾的一方面,会化为一种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会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水平。二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各种需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从党自身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忘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庄严承若,是8800多万共产党员不忘人民选择的告白。“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人民。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纵观我们党制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奋斗目标、阶段任务、近期规划和长远战略,显而易见,所有这一切都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为了人民。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他们不论遇到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发展之中的深刻体现。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治国理政的组织领导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发展现实的积极推动者。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从国家奋斗目标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产生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回应与满足这种需求的互动实践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发展和扩大社会财富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贯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本原则,是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红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是一个水平,它不单指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人均收入的翻番,还包括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全面”是指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更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如果到2020年我国仍有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就不能说已经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对中国梦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深刻阐释,为我们把握中国梦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享有者。坚持以人民为中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中国梦理论体系如出一辙,是中国梦在发展领域的映射,二者都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都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契合中国梦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
      (四)从现实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应对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现在执政不代表将来执政,也不代表永远执政。任何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都是要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赢得群众的拥护就必须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随着时间推移、代际更迭,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正在从信仰认同、情感认同,向法理认同和利益认同转变。因此,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需求,获得广大群众拥护,成为党执政合法性的强大基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诸多问题显现。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不但是发展的难题和瓶颈,还是导致当今群众生态多元化的主要因素。群众生态多元化包括身份、思想、阶层等方面的多元化,但最重要的是利益多元化。如何平衡复杂的利益格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受到老百姓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集聚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要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前提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防止错误的思想倾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正确把握好方向,不能偏离到民粹主义的轨道上去。
      民粹主义,其基本精神是以维护平民的利益为由而反对权威,为此不惜采用任何手段,它片面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反精英情结十分突出。民粹主义往往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绑架从政者。因为对从政者来说,博得掌声、赢得更多选票是有吸引力的。从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方面来看,民粹主义把平民群众的愿望、需要、情绪等当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社会发展和平民大众的长远利益看,民粹主义抹杀精英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应有作用,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哪怕这种情绪和意愿从长远看明显不利于社会进步时也坚持这种极端平民化的主张,它常常通过大众的普遍动员而对全部群众实施高度集中的操纵和控制,因此又有着消极的意义。
      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在经历着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比如社会分化、收入差异、产业调整等,同时中国社会的底层仍然过大,中产阶层过小,官员腐败问题突出,所有这些都是民粹主义的基础。民粹主义在中国的发酵,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一种现象。
      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满足人民需求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国家的教训表明,民粹主义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由于过度福利化,用过度承若讨好民众,结果口惠而实不至,导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最终反而恶化。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最终要让它落地生根,结出改革发展的硕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提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这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笔者看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问需于民,发展为了人民
      人民有所呼,发展就要有所应。发展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领导干部不能凭自己想当然、偏好意愿做出决策,而是应该及时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和现实利益问题,把民心所盼所需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当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全体党员干部要以改善民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教育、医疗、住房、环境、出行等实际问题。要创新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沟通群众,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通过群众座谈会,约访群众,了解群众意见诉求,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网络等多种传媒渠道,使群众的需求、意见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应。尤其是在今天,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平台为群众表达内心的呼声打开了方便之门。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汇聚民意,倾听民声,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中与群众倾心交流,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发表意见有渠道,群众诉求有受理,解决问题有回音。
      (二)问计于民,发展依靠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让蕴藏在人民中间的一切发展潜能极大迸发。这样才能实现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创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进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三)问效于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首先要让人民检验发展成果是否香甜。人民心中都有一杆秤,那是衡量发展是否真正造福百姓的标杆。问效于民,就是要创造出能够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成果。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应该踏实为民做事,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于工作成效,坚持完善第三方测评制度,对重点工作、重大民生、党风廉政、政务环境等向群众开展独立、公正测评,并把群众评判的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补齐短板,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人民共同享用全面小康带来的福祉。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政策衔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加快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保证人们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关键词:
最新TA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