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菏泽黄河文化传承和创新
2024-09-30 10:52:00 来源:本站 浏览:672

摘  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其列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绿色协调发展的重要引领区,必将大大促进黄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菏泽是黄河中下游沿岸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晚、进程慢。本文以菏泽为中心区域,以黄河流域为主线,分析了菏泽黄河文化现状以及保护传承弘扬存在的问题,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出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对策建议,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大平台,着力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要求山东“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菏泽作为黄河入鲁第一站,落实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菏泽担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当前,要把党史史志工作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实施,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高质量、可借鉴的资政成果,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资政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黄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分类及时代价值

古籍中称黄河为“河”或“大河”,先秦及汉初文献没有“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时的《史记·河渠书》详细记述了治理黄河的历史,也只称其为“河”。“黄河”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地称其为黄河。黄色是大河的最明显特征,因此“黄河”之名逐渐通行。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沿线人民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黄河文化内涵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一个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的文化复合体[]。黄河文化体系庞大,门类纷繁,内容丰富,包括蕴含高度生态智慧的水利文化、生计文化和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文化,还有先进卓越的科学与技术文化,等等。多元交融、互鉴共生的发展历史决定了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文化以强大的力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接续传承,绵延不绝,是世界唯一存续至今的“大河文明”,呈现明显的根源性与连续性发展的内涵特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黄河流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向往的根脉之地。黄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自然层面上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层面上的黄河,已经超越了河流本身,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风骨、血脉和精神。黄河文化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撑。

(二)黄河文化分类

研究与分析黄河文化这一宏大的文化系统,需要关注文化形态。以范畴进行划分,黄河文化可分为国家文化、民间文化、流行文化等形态。以类型结构进行划分,黄河文化又可分为自然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形态。以表现形式进行划分,黄河文化又可分为静态文化、动态文化、动静结合文化等形态。[]黄河文化形态在实践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划分,例如以属性进行划分,黄河文化可分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工业文化、科技文化等形态;以性质划分,还可以分为隐形文化和显性文化,等等。在时代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各类文化产业,把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加速了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的速度,也在客观上不断强化全社会对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三)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黄河文化方面要谋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系统打造代表黄河根源性、灵魂性、包容性、忠诚性、原创性、可持续性六大特征的典型地标,以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价值哲学的崭新角度,对推进黄河文化研究的期待和要求。

二、菏泽黄河历史文化及保护传承弘扬存在问题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是一个多种文化汇聚、碰撞、交融、激荡的特殊区域,菏泽文化的脉络和传承,与黄河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菏泽黄河历史文化

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宗。自古至今的学者都把三皇五帝认为中华共祖。当今学者称三皇为初祖,五帝为人文始祖。检索历史文献,考察上古遗址,三皇五帝都与菏泽息息相关,中华祖源文化将是菏泽最为深厚的文化资源。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菏泽时曾指出,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孙膑、吴起、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历史人物都同这里有密切关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总书记对菏泽的定位中,我们能找出很多古菏泽与黄河之间的联系。从“尧,由唐迁陶丘,避水迁都”,到“舜,都于陶,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再到“大禹治水”。春秋之后的漫长历史中,菏泽数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国大夫范蠡在定陶经商,史称“陶朱公”,被奉为“商界鼻祖”;汉高祖刘邦在定陶登基;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成就统一北方之大业。正是悠久的黄河文明,才孕育了厚重的曹国文化。中国历史上有400多次会盟,其中,有明确记载在古菏泽的春秋会盟活动就有近30次之多,著名的鄄会盟、鹿上会盟(今巨野、曹县间)、清丘会盟、葵丘会盟都发生在这里。古菏泽曾是诸子百家思想兴盛之地、活动之地,诸子百家的思想曾在菏泽相互碰撞中交织融汇,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堌堆文化是历代菏泽儿女智慧与勤劳的最佳论证,不仅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巨变,也记录了菏泽先民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和智慧。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灿烂的菏泽历史文化,素有“牡丹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之美称。

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奔腾不息的黄河,从我省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经山东省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市的26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长628公里。在这里孕育了戏曲、舞蹈、美食、民俗传说、手工技艺、历史名人等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亘古以来,菏泽就与黄河密切相关,黄河哺育了菏泽文化,今日境内还有古今两条黄河,夹菏泽市境南北而东,留下古今丰富黄河文化。

菏泽是黄河现行河道进入山东的第一站,黄河从今河南省兰考县流入境内,沿境西北蜿蜒东去,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流经东明、牡丹区、鄄城和郓城四县区,黄河在菏泽境内全长185公里,约占黄河山东段的1/5。如今的菏泽域境,位于黄河清代故道与现行河道之间的扇形冲积平原上。地处华北平原流域的菏泽得到黄河的丰厚馈赠,不仅给沿黄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宜耕宜农的生态环境和繁衍栖息的生活家园,也为两岸地区带来了灌浇之益和舟楫之利。同时,黄河下游河段因“善淤、善决、善徙”经常引发洪水灾害,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屡经变迁,宋代之前,几次南北滚动。在历史上黄河下游的26次大改道中,危及菏泽域境的就有12 次之多,让菏泽民众饱尝了黄河决口、洪水泛滥的深重苦难。菏泽历代人民与黄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从远古时期大禹到汉武帝,从元代贾鲁到明代刘大夏、清代丁宝桢,都留下了“人定胜天”的治黄佳话;菏泽境内也涌现出一批治黄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治黄实践和关注民生的情怀,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治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27年10月初,中共曹州支部建立,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晋冀鲁豫边区人民围绕“黄河归故”问题,与国民党政府当局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并签订了著名的《菏泽协议》,1948年9月菏泽城解放,到1977年春黄河岸边的东明县焦园公社朱口第三生产队通过试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在黄河河畔边到处都是充满传奇的菏泽故事。黄河利害和由此带来的悲欢,也成为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据史籍文献记载,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有关黄河的诗篇、碑刻,充分展示了黄河的历史变迁,歌颂了先贤治黄的丰功伟绩。黄河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也形成了沿黄地域特色独具、内涵丰富的民风民俗。

菏泽除了黄河现行河道之外,还拥有一段黄河故道。沿现行河道分布着牡丹传说、尧的传说、庄子传说、鲁西南鼓吹乐、商羊舞、大平调、山东琴书、佛汉拳、曹州面人、鄄城砖塑、鲁西南织锦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孙膑传说、三皇舞、大洪拳、水浒拳、粮画、古筝制作技艺、黄泥古陶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39项;各级文保单位95处,已知文物点394处。菏泽的黄河故道,东西长145公里,总面积2431.87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曹县、单县两个县,这里有曹县柳编、曹县江米人、鲁西南鼓吹乐、山东落子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曹县木雕、伊尹传说、山东渔鼓、花鼓丁香等省级非遗项目19项;各级文保单位80处。

(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存在主要问题

菏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远古先贤尧舜等都诞生于或生活在黄河岸边。菏泽沿黄地区可谓人文璀璨、历史厚重,但是缺少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除对黄河故事挖掘不够外,菏泽现有沿临黄大堤建设的文旅项目数量少、层次低,仅有的几个文旅项目,缺少内容和科技支撑,缺少体验式、参与式项目,缺少整体吸引力以及高水平创意策划。

1、文化资源底数不清,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黄河流域是全国文化遗产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黄河流域九省(自治区)仅不可移动文物就达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然而,目前尚未对黄河流域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古籍文献等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认定,其底数仍未完全摸清;一些治河遗迹、文物古籍等重要文化遗产,受经费投入不足等限制,无法有效开展文物保护和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

菏泽市的地方文化多是形成于黄河的农耕文化。黄河农耕文化含有传统好的文化因子,同时也残留一些封闭保守落后的文化意识。随着现代治河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治河技艺如埽工制作、根石探摸、黄河号子等在实践中的应用日趋减少,目前只有极少数老河工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艺,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危机。而这些技艺源自黄河,自古以来一直运用于黄河治理,适用于黄河含沙量大、河床松软等特点,在特殊情况下是现代化仪器所不能替代的。这些技艺是黄河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现形式,亟待厘清名录,并进行重点传承。同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文化要素挖掘、特色分析、演变过程解析等方面,对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不够深入。研究成果在讲好“黄河故事”、凝练精神标识、凝聚精神力量等方面的支撑也相对不够,导致在推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

2、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区域联动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黄河文化孕育、产生、发展、演变等全过程的系统研究梳理不够,对黄河文化的内涵架构、文化要素、发展脉络的挖掘提升尚不全面,特别是在黄河文化史研究上,关注度和研究成果较少。同时,研究者从各自学科视角阐述历史典故、民间艺术、风俗人情、保护治理、遗产遗存等黄河文化内容,不同领域下的黄河文化研究逐步深入,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够,不同层面的黄河文化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逻辑关联,客观上造成了黄河文化研究中存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连续以及学科之间的割裂。比如,一些黄河博物馆等展陈内容,往往注重对当地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不能站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布展史料,或者缺乏横向的衔接。

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仍然相对较弱,不同区域在推动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动态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方面尚未形成合力,黄河文化产业化仅在部分区域呈现为“点”和“线”的局部现象,尚未形成辐射全流域的完整体系。

3、文化传播方式单一,宣传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对黄河文化的展示仍然主要局限在常规模式和传统方式上,在讲好“黄河故事”的过程中,采用的手段相对单一,缺乏向世界传播黄河文化的载体和平台。菏泽市也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引进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但其应用并不广泛,仅用于对一些地方文化进行录音、录像或在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固定场所进行图片展览。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和手段亟待丰富,黄河文化多样性表达方式尚未取得跨越式发展,5G、虚拟现实、物联网、数字孪生、新媒体传播等现代科技还没有广泛运用到黄河文化的传播弘扬中来。先进的全景交互、数字幻灯成像、数字虚拟博物馆等技术很难见到。现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一般是“线上+线下”,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但现在菏泽市地方文化的传播更多是借助节庆活动、文化展览或文艺演出等传统手段,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并没有被充分利用。黄河文旅产业尚未形成明确的格局,需要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黄河流域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开发整合,丰富营销方式,推动产业化发展。

4、投融资渠道单一,协同发展力度不够。

受地理、历史、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我省沿黄区域整体发展较为滞后。当前,在推动沿黄经济带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瓶颈难题:一是顶层设计尚未搭建。缺乏覆盖全省黄河流域的总体规划设计,沿黄地区发展条块分割、缺乏统筹,产业、生态、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和协同发展力度不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普遍存在等级低、路况差、承载弱、缺乏连通性等问题,黄河航运存在通达性和连通性不强等问题,没有发挥出黄河上游黄金河道航运的潜在价值。三是产业发展转型较慢。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综合效益不高。第二产业主要依靠水电支撑,产业较为单一、链条较短,抗风险能力较低。服务业比重偏低,档次不高,发展总量不足。

 

三、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交流,全面摸清黄河文化家底,深度挖掘潜在价值,并着力保护好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丰富传播手段,树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一盘棋”思想,通过系统性规划,推动黄河文化全面保护传承弘扬。[]

(一)资源普查深化黄河文化研究

开展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建设黄河文化交流平台,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等。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开展黄河干支流和故道地区文物资源以及黄河水工遗存、桥梁古渡、故道大堤等水利遗产调查,完善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实施鲁西黄河堌堆等重点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非遗工坊,保护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基地。推进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做好重点革命旧址片区建设工作。

政府部门要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提高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和遗迹保护水平,加强同主题跨区域革命文物系统保护。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大力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弘扬。

(二)产业融合,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加强对黄河沿岸古村落、古建筑和古遗址等非物质遗产保护,建设非遗工坊、博物馆和保护传承中心等,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基地,创建曹州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菏泽市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发挥黄河文化纽带作用,重点保护好北门街、魁星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安邱堌堆遗址、昌邑故城址等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古村台文化,加强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城市设计和乡村风貌引导,发挥牡丹文化和黄河文化优势,打造沿黄河及黄河故道景观风貌带。按照中央和山东省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要求,依照“穿点成线、连片成面、协同共进”的原则对菏泽黄河文化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将其纳入菏泽市整体布局中来。一是高规格规划建设黄河馆。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高规格规划建设黄河馆,以黄河大堤风景廊道和黄河故道绿色长廊为纽带,串联6个沿黄河和沿黄河故道县区。以“保护—传承—弘扬”为主线,设计黄河文化博物馆、文化广场、科普馆、黄河生态园等,以此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二是打造全国第一座“黄河记忆”菏泽堌堆遗址博物馆。堌堆文化是历代菏泽儿女智慧与勤劳的最佳论证。不仅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巨变,也记录了菏泽先民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和智慧。据考,菏泽自大汶口文化时代直到商代,饱受黄河泛滥之害,故此形成了大小 500 多处“堌堆”,有古代村落遗址和寺庙遗址等。三是完善沿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和娱乐购物等基础设施,重点抓好沿黄旅游观光大道建设,并提升黄河防洪大堤文化旅游功能。同时,优化黄河文化旅游布局,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高端项目,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廊道等黄河品牌打卡地。围绕黄河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打造菏泽文化新高地。

(三)创新宣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志书、年鉴、期刊等地情资料书籍作为历史的记忆、文明的载体,在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做好黄河文化符号、文化故事、文化典籍、艺术作品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形成黄河文化资源名录册,探索搭建黄河文化资源电子数据库,进一步激活黄河文化资源。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有效加工与利用好已收集整理的黄河文化资源,形成一批“易被学生接受、深受学生喜爱”的黄河文化成果,不断提升品牌化育人实效。发挥戏曲大市优势,策划创排一批反映黄河沿岸群众生活的优秀戏曲作品。借助国家启动“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增强黄河文化亲和力,突出历史厚重感,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加强黄河题材精品纪录片创作。在国家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中融入黄河文化元素,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支持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开展面向海内外的寻根祭祖和中华文明探源活动,打造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深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影视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实施黄河文化海外推广工程,广泛翻译、传播优秀黄河文化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引导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宣介黄河文化。开展国外媒体走近黄河、报道黄河等系列交流活动。

菏泽市应抓住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机遇,利用“互联网+”等其他高科技技术,对与菏泽黄河文化相关的文物、书籍和影像资料运用数字技术保存起来,建立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搭建菏泽市地方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地方文化展示平台搭建好后,还需要开发出更多类型的科技文化精品。菏泽市可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动漫、网游、网络视听、虚拟现实等体验性、沉浸感较强的新兴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再依托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采取线上线下宣传营销策略,利用微电影、短视频、微广告、表情包等在线文化产品宣传和营销菏泽市地方文化,借助互联网的红利流量、综合运营、资源整合优势打造好地方文化IP,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地方文化共知、共享,让用户在沉浸性、交流性的互动中体验地方文化魅力,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多元参与,加快协同发展力度

菏泽市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建立多元的参与机制。从参与主体来说,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从业者和群众等多元主体都要参与,政府要通过建立地方文化遗产名录,企业要通过开发地方文化产业资源,社会团体要宣传地方文化,文化从业者要通过创作文化精品,群众要通过参与和观赏等来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从筹措资金的角度来说,政府、企业和民间等要积极行动起来,多方筹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资金,为地方文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从多元共享的角度来说,文化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会使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政府和文化部门可通过开展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地方文化进社区、乡村和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但共享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文化的知识产权。文化创造需要文化工作者付出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因此这些智力成果需要得到保护和承认,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深化文化领域合作,联合开封、东营、洛阳、泰安等地市美术馆,牵头发起成立黄河流域地市美术馆联盟,共同启动黄河流域文化艺术综合发展工作,促进美术馆行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打造中华文明重要地标,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支持黄河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黄河流域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支持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黄河流域在农田水利、天文历法、治河技术、建筑营造、中医中药、藏医藏药、传统工艺等领域的文化成就,推动融入现实生活。适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

四、结  语

菏泽地处黄河流域,菏泽文化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黄河这个特殊的文化地理环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现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大战略,在这个背景下,菏泽黄河文化要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解决传承与创新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出富有菏泽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菏泽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菏泽的幸福河。

作者简介

王新春,男,汉族,中共菏泽市委党史研究院。

 

周文婷(1973—),女,山东鄄城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教学与管理。

 

关键词: 菏泽市
最新TA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