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革命根据地,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过程波澜壮阔,本文主要概括了山东革命根据地建立前的山东革命的基本情况,早期山东各地群众起义;山东早期共产主义的传播和党的建设,山东革命早期遭受的挫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过程、艰苦斗争,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山东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成果以及历史意义。
主题词:山东 根据地 创建和发展 历史意义
山东根据地建立前的情况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山东人民就积极参加了大规模的罢工、罢课、罢市以及抵制日货运动。山东革命青年王尽美、邓恩铭等,在1920年就开始接受共产国际代表威金斯基和中共创始人李大钊等的指导与帮助,积极投入筹建共产党组织,并于当年秋在济南建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山东各地开始建立中共党组织。
1928年4月,蒋介石军队北进。为阻止英、美势力向北发展,1928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在山东省济南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由于蒋介石一味妥协退让并下达不抵抗命令,大量中国军民遭到屠杀。这次惨案,日军杀死1万余名中国人,中国政府所派交涉人员也被枪杀,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同时也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美、英等国从他们在华利益出发,也向日本施加压力。1929年2月28日,日本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达成协定,并从济南撤军,济南事件即告结束。
山东党组织当即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起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春,阳谷县爆发大规模群众抗捐抗税暴动;5月,高唐县谷官屯发生暴动;不久,牟平、海阳等县也相继爆发农民武装抗捐大暴动;1932年夏秋季,枣庄工人举行大罢工,博兴、益都、日照等县农民举行武装起义;1933年,沂水农民举行武装起义,起义武装袭击了国民党军第81师在高桥之部队;1935年,文登昆嵛山周围数县农民举行起义失败后,由中共党员于得水等人率领,迅速转入昆嵛山区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山东各地的武装起义为后期在山东建立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的武装斗争经验。
山东根据地的建立过程
中共山东省委虽然建立比较早,但屡遭挫折,先后遭受十多次严重破坏,抗战前夕一度中断了与党中央的联系。以赵健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独立坚持斗争,千方百计寻找组织,在淮县与当时受河北省委领导的直南特委书记黎玉取得了联系,辗转报请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于1936年5月1日在济南四里山(1952年后改称英雄山)下坟地里重建了山东省委。山东省委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山东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抗日游击队十大纲领》,计划在山东地区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几万部队,将山东划分为十几个地区,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同时努力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建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
对于山东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党中央极为关注,1937年9月25日毛泽东电示:在山东应“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的但是有计划的组成游击队”①,中共北方局也号召“发动群众、建立数万武装,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②。
中共中央派张经武以军事联络官的身份到济南,会悟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商讨释放政治犯和发动群众抗日等问题,经过协商签署了协议,使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得以出狱,成为日后发动群众抗日的骨干。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在济南召开会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并制定了分区起义计划:会议决定将起义的时机应选择在韩复渠军队开始撤退,日军尚未到达,或立足未稳之际。起义地点应选择具有控制全省的重要战略要地。起义武装应组织10个军③。各军武装起义后,可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或“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名称。各地党组织根据省委这一会议精神,深人进行动员,恢复发展党的组织,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做准备。
之后,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深入群众,积极准备武装起义,以抵抗日军的入侵。10月,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入山东境内,韩复渠为保全其第三路军,弃济南、泰安而逃。1938年2月上旬,日军又占领了青岛、诸城等地,山东大部地区沦陷。
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应为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准备长期斗争。在保存力量、积蓄力量的原则下,省委工作的重心应当放在鲁中地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吕县、蒙阴等地区为重心。在指示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构想。④
山东人民在中共山东各地党组织的领导组织下,从1937年11月起,相继在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祖徕山、泰西、鲁东南、鲁南、湖西等地区举行武装起义,抗日烽火迅速燃遍山东大地。
在冀鲁边区,1937年11月,日军侵占盐山等地,中共冀鲁边地区工委当即在盐山旧镇、乐陵黄夹镇及宁津、庆云、无棣等地举行武装起义,组建了拥有2000余人的“人民抗日救国军第1军”。起义武装数次袭击盐山之敌,至1938年4月,曾攻克盐山、解放无棣、收复庆云县城,并建立了乐陵、庆云、南皮三县抗日民主政权。
在鲁西北地区,“七七”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即对第6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进行统战工作。经数月之努力,范筑先于1937年11月19日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誓死在鲁西北地区坚持抗战,并将第6区保安司令部改为“山东省第6区抗日游击司令部”。随后,又陆续收编了大量游杂武装,相继编成35个支队,其中在10余个支队中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鲁西北特委在唐邑县将第1游击大队扩编成范筑先第10支队。
在胶东地区,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于1937年12月下旬在文登县天福山领导武装起义,并将起义武装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1938年1月中旬,中共胶东特委又在威海卫组建一支抗日武装。2月上旬,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司令部正式成立,下辖两个大队。抗日救国第3军夜袭牟平城,收复福山县城。与此同时,掖县、蓬莱、黄县、莱阳等地区中共党组织也相继发动武装起义,组建了抗日武装,并成立了掖县、蓬莱抗日民主政府。
在清河地区,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即派姚仲明、廖容标等与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密切协作,开办抗日游击训练班,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作准备。日军占领长山后,他们于12月26日在长山、临淄间之黑铁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并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1938年1月第5军袭入长山县城,在小清河伏击日军,击沉日军汽艇1艘。2月,又在周村西白云山之三官庙击退日伪军400余人的进攻。与此同时,中共淄川矿区及章丘、益都、临淄等地中共党组织,也组建了抗日武装,并陆续编入第5军。
在鲁东地区,寿光县委的马保三等人于1937年12月29日在寿光城北牛头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并组建“八路军鲁东游击第8支队”。1938年1月27日,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在淮县北蔡家央子等地组织领导了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鲁东游击第7支队”。3月,第7、第8两支队在昌邑县瓦城会合后,合编为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不久转移至掖县、黄县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7月,又西返清河地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1月1日,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宣传部长林浩等人的领导下,于泰安东南祖徕山华光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随后,中共莱芜、新泰等地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编入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不久,第4支队兵分两路:一路向新泰、蒙阴、费县、泗水一带活动;一路则向莱芜、博山、淄川一带发展。4月,两路部队在莱芜城会师后,编为3个团。
在泰西地区,中共山东省委于1937年12月派张北华、远静沧等到该地开展工作,于翌年1月1日在夏张镇举行武装起义。11日,起义武装与中共肥城地方组织发动的抗日武装会合,组成“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1至4月间,该自卫团攻克肥城,夜袭津浦铁路上的界首村日伪军据点。在此期间,长清,泰安等地中共地方党组织发动的起义抗日武装先后加入自卫团,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泰西抗日武装。
在鲁东南地区,1938年初,中共沂水县地方党组织在沂水以西公家幢一带组建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4支队第6大队”,4月,中共营县地方组织在浮莱山一带组建的“高房乡民众抗敌自卫团”在沂水西南泉庄与第6大队会合后合编,进一步加强了第6大队的抗日武装力量。8月,第6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2支队”,在滨海地区坚持抗日武装斗争。
在鲁西地区,1938年3月,中共苏鲁豫皖边特委分头在沛县、滕县、峄县等地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并分别组建三支抗日武装。5月,三支抗日武装在枣庄以西的墓山会合后,合编成“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1总队”。随后,中共临沂地区党组织在临沂、郯城地区组建的“临郊青年抗日义勇队”也编入第1总队。此后,第1总队在临(城)枣(庄)公路、津浦铁路之临城、滕县段多次伏击日军,不断破坏其交通线。
在湖西地区,中共苏鲁豫边区特委于1938年春相继在铜山、沛县、兼县、丰县、砀山、永城、宿县等地组织领导抗日武装起义。中共鲁西南工委也在单县、金乡一带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并组建抗日武装。6月中旬,各地抗日起义武装在丰县东南之华山镇会合,组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2总队”,在湖西地区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截止1938年5月,在中共山东省委和各地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山东全省有十几个地区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近4万人的抗日武装。各起义武装共作战100余次,解放县城15座⑤,在十几个地区建立一了抗日游击根据地⑥,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山东人民,为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党的工作重心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转向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在全省建立了若干战略支点和活动阵地。在胶东,创建了蓬黄掖边和平招莱掖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清河创建了淄博山区以北、小清河以南的抗日根据地;在鲁中,创建了莱芜、泰安、博山、沂水和新莱蒙边、泰莱边和临费边抗日根据地;在鲁南,创建了抱犊固山区东部和东南部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在鲁东南,创建了莒日诸胶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冀鲁北,创建了平原、禹城以东,惠民以西,徒骇河以北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鲁西北,创建了冠管邱为中心的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泰西,创建了平阴大峰山区和太肥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游击根据地的创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形成,后来几大战略区的格局也已雏形显现,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军民的敌后抗战有了立足之地和可靠依托。
山东根据地的发展
1938年5月,为进一步提高山东地区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决定原有的山东省委更名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团结山东省境内的各种抗日力量,决定同意采用八路军游击队的番号。随着武装力量的壮大,同年年末又整合建立了山东纵队。为使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在山东与河北交界地区对地方的武装力量进行了全面整合,最终成立东进抗日挺近纵队。与此同时,著名的冀鲁边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8年还建立了湖西根据地以及鲁西南根据地。为了加强游击斗争的武装力量,湖西根据地进行了八路军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和挺进纵队的整合。此外,在鲁西南地区,第一一五师在山东省的抗日敌后的重点区域与山东纵队苏鲁支队以及第六支队会师,完成了鲁西南根据地的建设。
1939年8月,为进一步整合山东省以及苏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以徐向前为司令、朱瑞为政治委员的八路军第一纵队成立。次月,朱瑞调离第一纵队,成为山东省分局以及军委书记,集中力量对山东省的各项工作开展管理。在其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三万平方米的幅员范围内,人口数量达到一千两百万,成立了十四个专员公署以及一个主任公署,在全省范围内的九十五个县都建立了抗日政权,抗日武装力量达到了十二万人。
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山东分局在1941年春对山东根据地的行政区域进行了划分,最终划分的区域为鲁南、鲁西、冀鲁边、清河等六个区域。同年七月,冀鲁豫与鲁西统一成一个区域。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奠基时期。
1941和1942年,日伪军加强了对敌后根据地的破坏,大规模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兵力超过一万人的扫荡行动有九次,兵力超过一千人的扫荡超过七十次。甚至在对沂蒙山区根据地的一次扫荡中派出的兵力超过五万人。同时,国民党内部的右倾势力有所抬头,加入了根据地的扫荡行动,帮扶日伪军对共产党敌后根据地进行围剿,对根据地的发展造成了严峻的威肋,根据地的人口下降40%,面积也缩减了5000千平方公里。1942年8月,山东军区正式成立,由此,山东抗日敌后根据地基本成型。
1943年,山东军区在管理上采用了集中化领导,军区司令与政治委员都由罗荣桓担任,整合山东军区内的所有武装力量,划分为冀鲁边、胶东、滨海、鲁中等六个军区和十三个主力团。8月,山东分局书记由罗荣桓接替,就行政单位进行相关调整,总军区下属的六个军区分别设立了行政公署,并且建立了行政委员会。尽管1943年敌军的扫荡并未停歇,但是山东军区以灵活多变的战略加以应对,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和力量,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推进敌后的生产发展,有效地稳住了根据地的发展根基。
1944年初,山东军区又进行了调整,所属的八个军区中成立渤海军区,由冀鲁边和清河进行重组。随着山东军区的不断壮大以及根据地的建设成熟,在随后的三年中,山东军区变被动为主动,对日伪军发动了多次猛攻。并在1945年下旬对敌军进行了持续近三十天的大反攻,共有六万多敌军被消灭,效果显著。1945年中下旬,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根据地由此也进行了成熟时期。
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建历史意义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是连接华中、华北根据地的枢纽,是华中通向延安的交通要道。它与其他根据地在战略上互相策应、互相支援、互为特角,对坚持抗战起着鼎足而立的支柱作用。
二、全面抗战8年,我军在山东发展到27万人,约占八路军总
数的近三分之一,民兵、自卫团共200万人,对敌作战2.6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1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械20余万支,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重庆谈判时周恩来曾以山东我军已收复80余县为强有力的证明,同国民党谈判解放区的地位问题;同时,山东党组织遵照党中央指示,派主力部队6万余人,分3批由水、陆兼程挺进东北,抢占战略要地,后来四野的半数是在这些部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建立巩固东北解放区作出了卓越贡献;而留在山东的部队后来也成为三野的半数;原鲁西、湖西区的部队则加人了二野。各部队和山东广大军民都为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四、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为建设新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①《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②陈廉《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274页。
③陈廉《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
④中共营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营南地方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史出版社,2005.227-229。
⑤军事科学院《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⑥《八路军山东纵队》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作者:牡丹区委党史研究中心 王付明